廠家熱線 13281238156
|
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生態補水必要性和效益分析瀏覽數:442次
1、生態補水必要性
河北省水資源短缺,特別是京津以南平原地區水資源嚴重匱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40m3左右,屬極度缺水地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表水遠遠不能滿足供水需求,被迫大量開采地下水,目前河北省平原區地下水供水量已占總供水量的85%左右。由于長期過量開采地下水,形成了大面積的地下水超采區。目前山前平原淺層地下水漏斗和中東部平原深層地下水漏斗已經連片,出現了舉世罕見的復合漏斗,累計超采量已達1550億m3。在地下水超采區,由于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山前淺層地下水含水層大范圍疏干,供水能力銳減,使當地水資源的戰略儲備和應急供水能力受到嚴重影響,且部分地區誘發了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多方面的生態環境問題。解決平原區嚴重缺水和遏制以地下水超采為代表的生態環境惡化是極為迫切的任務。
南水北調生態補水
南水北調是國家優化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性工程,對于保障省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意義重大。中線工程具有優越控制條件,是解決河北省京津以南平原地區干旱缺水的較好方案。但是,南水北調在不同年份、不同季節供水流量是不穩定的,而工業城市用水則要求流量基本穩定。在工程運行初期及正常運行期的豐水年份、豐水季節,滿足工業城市用戶需要以后,還有大量的冗余水量。工程通水幾年來河北省實際引水量遠少于分配指標。由于干線基本水費按規劃分配指標收取,引水越少,成本越高,損失越大。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沿線缺少調蓄工程,配套工程規劃階段曾提出修建26處平原地表水庫對中線引江水進行調蓄,1990年匡算投資逾40億元,因資金籌措難度很大,且還存在大量占用耕地問題而未實施。即使現在開始修建平原調蓄工程,全面建成生效也需10年以上。如何適應河北省投資能力,盡早充分發揮南水北調效益,避免工程輸水能力閑置,是我們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
中線工程沿線分布在沖洪積扇中上部和山前平原全淡區的地下水,是目前工農業的主要水源,但已經形成大面積降落漏斗,這些漏斗區本身就是天然的地下調蓄水庫,并且不需要或只需要很少投資即可投入使用,技術上可行。利用現有河道可以很方便的以生態補水的方式進行地下水回灌。河道生態補水改善的不僅僅是沿河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增加淺層地下水補給,減少開采深層地下水,還可以增加平原區地下水戰略儲備,在工程事故、檢修和特殊干旱年份應急供水,其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對南水北調受水區飲水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意義重大。
生態補水 利用天然河道或大定額灌溉補充地下水是利用冗余水量的重要途徑。生態補水表面上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實際上水資源稅改革后,取用地下水的稅額標準大幅度提高至1.50~6.00元,在經濟效益上有一定支撐,如果能爭取到國家生態水價優惠政策,經濟效益更明顯。由于冗余水量的干線基本水費無法攤入工業城鎮水價(物價部門成本監審有定價原則),未消納規劃分水量的干線基本水費將成為地方各級政府的額外負擔。
2、生態補水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1)節省投資和運行費用 地下水得到補充以后,已經疏干的地下水井可以恢復供水。利用地下含水層蓄水,可以節省地表水庫投資和運行費用,節省工程占地和拆遷成本;土地本身就是很好的凈化介質,相當于地表水廠;地下含水層是連通的,在一定區域內可以直接通過機電井取用,無需新建輸配水管網。生態補水在城鎮供水管網不能覆蓋的區域,效益尤為顯著。生態引水所支付的水費,可以通過征收地下水水資源稅進行回收。引江水通過南水北調總干渠各退水口直接將水量引入滏陽河、七里河、白馬河、李陽河、汦河、午河、滹沱河、瀑河等沿線十幾條河道,全部自流,無投資、無運行費用、簡便易行,可以替代地表水庫、地表水廠和輸、配水管線,大大節省水量的調蓄、凈化、輸水、配水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通過回收水資源稅途徑可提高河北省總干渠原水費上繳保證率。
利用總干渠退水口和天然河道進行生態供水,可爭取干線工程口門按計量水價0.50元/m3收費。經觀測,滹沱河地下水庫入滲實驗中水量損失僅為調蓄水量的9%。生態補水水量損失按10%計算,江水生態補水成本為0.55元/m3,工商業取用地下水水資源稅標準為1.40元~4.00元/m3。2025年以前,如果每年生態補水12億m3,按全部開采用于工業城鎮計算,政府生態補水的水資源稅收入為15.12~43.20億元,減去南水北調6億元計量水費,水資源稅凈收入9.12~37.20億元。
對用水企業來講,南水北調用戶平均綜合水價約6.31元/m3。地下水開采成本約0.60元/m3 ,加上地下水水資源稅1.40元~4.00元/m3,工商用戶實際支付水費為2.00元~4.60元/m3,比使用自來水減少水費支出1.71元~4.31元/m3。
當然,河道生態補水所補充的地下水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可能用于農業灌溉,農業超額用地下水水資源稅征收標準僅為0.20元/m3。但是,保證糧食安全和農村發展也是政府的重要責任。
(2)減少水量損失 地表水廠凈化和輸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約17%。平原地表水庫水量損失一般在30%以上。而生態補水水量損失僅約10%,水量損失明顯減少。
(3)減少棄水損失 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全線自流,引水多少總成本不變,少引水就意味著丹江口水庫白白棄水,真是“滾滾漢江向東流,流走金錢和糧油”, 生態補水可以減少丹江口水庫棄水損失。
2.2 社會效益
(1)有利于南水北調工程盡快發揮效益 相比地表水廠等工程,生態補水利用天然河道,幾乎沒有籌資壓力,可隨時實施,避免因資金不到位、工程建設周期長等影響江水利用,也不存在因配套管網覆蓋面小、水量切換不及時而影響供水問題。退水口和河道規模大,引水流量不受限制,可以使南水北調工程盡快發揮效益。
(2)有利于足額籌集原水費
現階段,河北省實際引水量遠低于規劃分配指標。由于國家干線工程基本水費按規劃分配指標征繳,河北省原水費上交壓力很大。如果引用生態水,可以擴大城鎮供水管網以外工業和生活用水,再考慮國家環境用水水價的優惠政策,原水費籌集壓力將有所降低。這樣,通過征收地下水資源稅,可部分解決南水北調富余水量原水基本水費問題,減輕原水費上交壓力。
(3)降低供水風險
南水北調工程設計供水保證率約75%,而工業和城鎮供水保證率要求達到95%。生態補水增加了本區域地下水戰略儲備,有效避免地表水供水工程因戰爭、地震、污染、洪災、恐怖破壞等帶來的風險,將豐水年、豐水季節低保證率來水或棄水,轉化為接近100%保證率的優質水源。地下水庫可使供水風險降到最低,經濟、安全、環保。
(4)充分利用外調水 由于地下水庫容量大、接納來水流量大,為運行初期、豐水年、豐水季節充分利用江水,提供了充分條件??梢岳霉こ踢\行初期國家對南水北調富余水量的水價優惠政策,在工業城鎮配套工程建設進度遲緩的情況下,充分引水,增加地下水戰略儲備。
(5)調劑全省余缺 南水北調來水不穩定,豐枯年份和豐枯季節流量差別大。地下水庫接納水量大,庫容大,可以存儲消化全部富余水量,使南水北調工程有條件在枯水季節多向邊遠地區供水,有利于在全受水區范圍內調劑年際和年內水量余缺、削峰填谷,大大減少水資源浪費。
(6)管理方便
水費征收和地下水壓采是受水區水資源管理的重點、難點,地表水庫、地表水廠、輸水、配水管理復雜,調度繁瑣。地下水庫替代上述工程可大大減輕管理工作的難度和工作量。來水充庫管理簡單,庫區公共供水地下水井和企業自備井正常使用,免于封填,水井的更新投資由業主自行解決,可大大減少管理工作量和管理人員數量,進一步降低管理成本。
2.3 生態環境效益
(1)改善地表水生態環境 河道生態補水可形成河道景觀水面,成為局部親水景觀,修復河流生態功能,增加大氣濕度,凈化空氣,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同時避免由于管道和地表水廠施工引起的地表土層擾動、植被破壞,避免土地占壓帶來的地表自然生態環境破壞,避免由于工程施工引起的揚塵、廢水、廢渣、廢氣污染,避免由于拆遷而引起的社會矛盾,避免施工影響交通和生產生活。
(2)改善地下水環境 地下水是受水區最主要、最安全、保證率最高的戰略資源,對維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極為重要。連年超采地下水,已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地含水層枯竭、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嚴重破壞了地下生態環境,已威脅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南水北調工程河道生態補水,沿河地區地下水位回升,可以使長期透支的地下水得以休養生息,恢復生態功能,修復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庫代替地表水庫,既避免大量占地,又可避免地表水庫滲漏引起的周邊沼澤化、次生鹽堿化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