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成都同盛閘門水利設備有限公司                                                 

                                                                                               廠家熱線  13281238156

在線客服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聯系方式
聯 系 人:胡燃
聯系電話:13281238156
固定電話:028-87629576
郵 ?????箱:632766597@qq.com
地 ?????址:成都市金牛區金府路669號金府機電城37棟14號

水利在中國

來源:成都市水務局作者:成都同盛閘門水利設備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avatarscircle.com/瀏覽數:216

  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地勢西高東低,季風氣候明顯。降水季節集中,年際變化很大,地區分布不均。東南沿海地區年雨量約1800mm,西北內陸不及200mm。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年平均總量為28100億m ,居世界第六位。中國雨熱同步的氣候條件、江河的豐沛水資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廣大沖積平原,都給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但水土資源的開發也伴隨著與水旱災害的斗爭。人口的增長又增加了對水土資源開發的壓力。至20世紀80年代,因人口眾多,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別是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分布不相協調,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長江及其以南地區,江河徑流量占全國的83%,但耕地只占33%;長江以北地區,耕地占全國的67%,但江河徑流量僅占17%。這些都成為今后發展的制約因素。

   水利在中國有著重要地位和悠久歷史。歷代有為的統治者,都把興修水利作為治國安邦的大計。傳說早在公元前21世紀,禹即主持治水,平治水土,疏導江河,三過家門而不入,一直為后人所崇敬。及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已先后建成一些相當規模的水利工程。其中如淮河的芍陂和期思陂等蓄水灌溉工程,華北的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溝通江淮和黃淮的邗溝和鴻溝運河工程,以及趙、魏、齊等國修建的黃河堤防工程,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水利建設。

  戰國末期,秦國國力殷實,重視水利,及至統一中國,生產力更有較大發展。四川的都江堰 、關中的鄭國渠(鄭白渠)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國家的昌盛,使秦漢時期出現了興修水利的高潮。漢武帝瓠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等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河套,也都興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間,是中國水利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水利建設遍及全國各地,技術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溝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把全國廣大地區通過水運聯系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證糧食的北運外,還在北方和南方大興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較大的工程共250多處。唐末以后,北方屢遭戰亂,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農田水利迅速發展。太湖地區的圩田河網、濱海地區的海塘和御咸蓄淡工程,以及利用水力的碾 、水碓等都有較大的發展。水利法規、技術規范已經出現,如唐《水部式》 、宋《河防通議》等。

   從元明到清中期,中國水利又經歷了六百年的發展。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了京杭運河。黃河自南宋時期奪淮改道以來,河患頻繁。明代大力治黃,采用“束水攻沙”,固定黃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蓄清御黃”保證漕運。這些措施對明清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淮河水系留下嚴重的后患。在長江中游,強化荊江大堤,并發展洞庭湖的圩垸,促進了兩湖地區的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有很大發展。但從整體而論,自16世紀下半葉起,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趨緩慢。

   清末民國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區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處于衰落時期。但是海禁漸開,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成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水利院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各地開始設立雨量站、水文站、水工試驗所等;研究編制了《導淮工程計劃》、《永定河治本計劃》等河流規劃。在這一期間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云南建成了石龍壩水電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蘆苞閘,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和陜西的關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國范圍內,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水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經過40年的努力,取得了遠遠超過前代的成就。對黃河、 淮河、 海河、遼河等江河開始了全面的整治。

  全國整修加固堤防約20萬km,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庫共8萬多座,總庫容4500億m 。普遍提高了江河的防洪能力,初步解除了大部分江河的常遇水害,并為工農業和城市供水4700億m 。農田水利方面,建成了萬畝以上的灌區5300多處,配套機井250多萬眼,全國灌溉面積由1949年的2.4億畝猛增到80年代的7.2億畝,居世界各國的首位。在不足全國耕地一半的灌溉土地上,生產出占全國產量三分之二的糧食和占全國產量60%的經濟作物。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決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溫飽問題。全國水電裝機到1987年已超過3000萬kW,年發電量達1000億kW·h,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0%。全國內河航運的里程已發展到11萬km,年貨運量達6.6億t。與此同時,中國水利建設的科技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在修建高壩大庫、大型灌區、整治多沙河流、農田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和小水電開發等許多方面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